close

2009年,經國務院批準,將每年5月12日確定為全國防災減災日。此後的每一個5 12,全國各地都會舉行各種形式的紀念活動,科技防震減災也成為大傢最關註的主題。正是在這樣的 萬眾期待 下,這十年,科技防震減災有瞭長足發展。

面對新時代新要求,2018年3月全國人大審議通過瞭《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決定組建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旨在加強國傢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和提高國傢應急管理水平。

如果說 張衡一號 是 上天 ,那 地下明燈 計劃就是 入地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陳顒院士帶領科研團隊推進的 地下明燈 計劃,通過人工制造地震 照亮 地球內部,利用主動震源研究地台中逢甲商旅|台中逢甲商旅推薦下結構。中港轉運站附近住宿|中港轉運站附近住宿推薦

或許是汶川地震對人們造成的沖擊太強烈,民眾對地震為什麼會發生、地震什麼時候發生以及地震發生後如何預警、如何救援等科技問題都產生瞭濃厚的興趣。

各地政府也在完善防震減災體制機制上做瞭大量的探索創新。四川省減災委副主任、省民政廳廳長益西達瓦說,我們一直在探索具有四川特色的防災減災救災新路子。為瞭這個目標,四川一方面強化政策制度創制,構建聯動、高效、規范、有序的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另一方面在地震災害監測預警方面持續推進。他介紹,四川自主研發瞭涵蓋地震預警監測、地震預警信息產生、信息發佈、信息接收和應用等環節的全套地震預警技術體系,填補瞭我國地震預警領域一系列空白。

汶川地震10周年,科技防震減台中住宿優惠|台中住宿優惠推薦災大跨越

十年前,5 12汶川地震猝然而至,地震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十年來,人們一直把這份傷痛銘記在心中。

汶川地震對中國的防震減災來說是一個轉折點,業內人士曾表示在汶川地震之後中國開始下大力氣,從各方面來增強對地震災害的應對能力。

汶川地震不僅給當地群眾造成瞭巨大傷痛,也給從事地震科技研究的科學傢們帶來巨大沖擊。 張衡一號 衛星工程首席科學傢、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總工程師申旭輝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曾說,汶川地震後的一次學術研討會,大傢都異常沉重。

今年年初, 張衡一號 的發射入軌被認為是我國地震科技領域的 大事 。這是我國地震立體觀測體系的第一個天基平臺,它可以獲取全球電磁場、電離層等離子體、高能粒子觀測數據,研究地球系統特別是電離層與其他各圈層相互作用及其效應,有效彌補瞭地面觀測的不足。

上天入地 ,地震科技大發展

不僅如此,對唐山、汶川、玉樹等典型強震發生區域進行詳細 解剖地震 計劃也被提上日程。地震科技創新正經歷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2017年,中國地震局公佈最新編制的《國傢地震科技創新工程》,這項凝聚近百名院士專傢心血的工程被認為將全面提升中國地震科技水平和防震減災能力。

科技台中逢甲平價住宿|台中逢甲平價飯店防震減災深入人心

防震減災科學體系日益完善

為瞭增強防震減災能力,2008年12月27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瞭修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並從2009年5月1日起開始施行。

修訂後的《防震減災法》要求加強農村民居抗震設防管理工作,提高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的建設工程的抗震設防要求,這些都與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另外條文中還增加瞭縣級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組織開展地震應急知識的宣傳普及活動,以及必要的地震應急救援演練的相關條款。這些內台中逢甲飯店|台中逢甲飯店推薦容讓更多人關註和思考防震減災的話題。一方面人們有需求,另一方面法律有規定。上下結合,讓科技防震減災更加深入人心。(記者 李 艷)
5F49641E320DD004
arrow
arrow

    xhalx011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